点击数:3715发布时间:2021-11-15 08:36:47 德州市妇幼保健院【宣传科】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及鼓膜完整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本病很常见。小儿的发病率比成人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因急性期未能得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
病 因: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复杂,目前看来与多种因素有关。
①咽鼓管功能障碍各种原因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是酿成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鼻咽癌、鼻中隔偏曲等因素。
②病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其次为β-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③免疫反应中耳具有独立的免疫防御系统,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育成熟。由于中耳积液中的细菌检出率较高、炎性介质的存在,并检测到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及补体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一种由抗体介导的免疫复合物疾病,即Ⅲ型变态反应,抗原可能存在于腺样体或鼻咽部淋巴组织内。
临床表现:
①.耳痛
起病时可有耳痛。小儿常在夜间发作,哭闹不已,次日早晨耳痛减轻,一般持续1~2天,耳痛即消失。成人耳痛大都很轻,或无明显耳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
②.听力下降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前大多有感冒史,以后听力逐渐下降,伴自听增强。当头位变动,如前倾或偏向患侧等,此时因积液离开蜗窗,听力可暂时改善。慢性者起病隐匿,常说不清发病时间。
小儿大多表现为对别人的呼唤声不予理睬,看电视时要调大声量,学习时精神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如小儿的另一耳正常,也可长期不被家长察觉。
③.耳内闭塞感
耳内闭塞感或闷胀感是成人常见主诉之一,按捺耳屏后该症状可暂时减轻。
④.耳鸣
一部分人有耳鸣,多为间歇性,如“劈啪”声,或低音调“轰轰”声。
治 疗:
主要是控制感染,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同时治疗相关疾病。由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远高于成人,特别是2个月至12岁患儿的治疗模式与成人区别较大,在此分述:
【成人】
1.保守治疗
抗生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针对致病菌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
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或泼尼松等短期治疗,以减少积液滲出和吸收。
黏液促排剂:可稀化黏液,利于分泌物经咽鼓管排出。
2.手术治疗
鼓膜穿刺术:通过鼓膜穿刺抽出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
鼓膜切开术:液体较黏稠,鼓膜穿刺时不能将其吸净者,或经反复穿刺,积液在抽吸后又迅速生成、聚积时,宜做鼓膜切开术。
鼓膜切开加置管术:凡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胶耳等,可于鼓膜切开并将积液充分吸净后,在切口处放置一通气管,以改善中耳的通气,有利于液体的引流,促进咽鼓管功能的修复。
【2个月至12岁患儿】
1.保守治疗
观察等待:国外较新的流行病学发现,75%—90%的患儿在3个月内可痊愈,且婴儿和幼小儿的自愈率更高。
2.外科手术治疗
观察期间较好耳的听力水平为40dB或更差;病程持续在3~4月或以上伴有听力减退;已经引起鼓膜或中耳的结构损伤;合并急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等的患儿,可考虑外科手术干预。
预 后: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预后一般良好。少数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遗留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肉芽肿,鼓室硬化,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