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3发布时间:2025-03-26 10:42:49 德州市妇幼保健院【宣传科】
随着3月24日“中国麻醉周”的启动,让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神秘的麻醉,以及麻醉医生这位围术期医学的“全能型选手”,他们用专业知识为患者保驾护航。从术前评估到术后康复,从无影灯下的精准调控到危急时刻的果断抢救,他们的存在让“睡一觉手术就结束”成为可能,让快速康复外科理论成为现实。现代麻醉技术已高度成熟,在手术和麻醉过程中,患者只需放松心态,配合麻醉医生,便能平稳、安全、舒适的度过手术难关。
麻醉的发明是近代外科学的开端,1842年3月30日,外科医生Crawford Long用乙醚作为麻醉剂,为患者切除了颈部的两个肿瘤,近代麻醉学由此开始。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每年的3月30日被定为“国际医生节”,而我国也自2017年起将每年三月的最后一周定为“中国麻醉周”。这个纪念周的设立,显示了我国对于麻醉学科在现代医学中重要地位的肯定。
一年一度的“中国麻醉周”如期而至,今年的麻醉周的主题是“生命至重,大医精诚——守生命保驾护航,护健康安逸绵长”,在这段特别的时间内,让我们一起走进麻醉医生的工作,了解一下这位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者。
在手术室里,外科医生是聚光灯下的主角,而麻醉医生则是默默守护生命的幕后英雄。他们用精准的技术和敏锐的观察力,为患者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麻醉医生的核心职责:不止是“打一针”
许多人以为麻醉医生的工作仅仅是“让患者睡着”,但实际上,他们的责任贯穿手术全程,甚至延伸到术前和术后:从术前评估到术后复苏以及急危重症的救治,每一个环节中麻醉医生都扮演的重要的角色。首先麻醉医生会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用药情况、过敏史等,评估心肺功能、肝肾功能及气道状况,制定个体化麻醉方案。例如,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或肥胖患者,需调整麻醉药物和监护策略;通过精确的术中管理让患者平稳舒适的度过围手术期,并对各种突发情况作出及时的处理;在最后的术后复苏过程中确保患者安全苏醒,并有效管理术后疼痛,预防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除了手术麻醉工作外,还在急危重症救治参与ICU危重患者的抢救,提供气管插管、镇痛镇静、循环支持等技术。
麻醉方式:因人而异,因病而选
常用的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半身麻醉)、神经阻滞麻醉、静脉麻醉等,在评估不同的患者情况、不同手术的麻醉需求后,选用最为合适的麻醉方式来配合各种不同的手术方式。
保障麻醉的安全性:数据背后的真相
随着医学技术进步,麻醉已从高风险操作转变为高度可控的医疗过程,这与麻醉医生的不断创新和默默守护息息相关。
1. 死亡率极低
据统计,发达国家与麻醉直接相关的死亡率已降至 1/20万以下,远低于交通意外的风险。我国医院麻醉安全水平早已与国际接轨。
2.科技创新与技术提升带来围手术期舒适安全的保障体系
精密设备:麻醉机、多功能监护仪、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等设备实时反馈生命体征;床旁便携超声帮助诊断病情、精确阻滞手术部位感觉神经等。
各类新型麻醉药物:多种镇痛、镇静的新型药物有起效快、代谢快,短蓄积的特点,不仅可控性精确,也大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困难气道管理工具:可视喉镜、纤维支气管镜降低插管失败率,应对困难气道患者大大提高了操作安全性。
制定各种应急预案:针对过敏性休克、恶性高热等罕见并发症,手术室常备急救药品和设备。
3.个体化麻醉与快速康复(ERAS)
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个体特点(如年龄、手术部位、有无既往病史等)、手术需求制定方案,联合多模式镇痛(药物+神经阻滞),减少静脉镇痛的阿片类药物用量,加速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